ILC–VPB德國REXROTH控制器的基本組成
ILC-VPB德國REXROTH控制器基于VPB40,ILC提供了強大而靈活的工業PC控制解決方案。除了PLC應用程序,用于可視化,過程數據處理,分析或報告的高性能軟件工具也可以在同一控制硬件上運行。
從屬管理程序將專為在控制柜中運行而設計的盒裝PC的硬件資源分配到具有IoT功能的PLC系統ILC和開放式操作系統Windows 7/10。
ILC-VPB德國REXROTH控制器的基本組成如下:
1、指令寄存器用來存放正在執行的指令。指令分成兩部分:操作碼和地址碼。操作碼用來指示指令的操作性質,如加法、減法等;地址碼給出本條指令的操作數地址或形成操作數地址的有關信息(這時通過地址形成電路來形成操作數地址)。有一種指令稱為轉移指令,它用來改變指令的正常執行順序,這種指令的地址碼部分給出的是要轉去執行的指令的地址。
2、操作碼譯碼器:用來對指令的操作碼進行譯碼,產生相應的控制電平,完成分析指令的功能。
3、時序電路:用來產生時間標志信號。在微型計算機中,時間標志信號一般為三級:指令周期、總線周期和時鐘周期。微操作命令產生電路產生完成指令規定操作的各種微操作命令。這些命令產生的主要依據是時間標志和指令的操作性質。該電路實際是各微操作控制信號表達式(如上面的A→L表達式)的電路實現,它是組合邏輯控制器中為復雜的部分。
4、指令計數器:用來形成下一條要執行的指令的地址。通常,指令是順序執行的,而指令在存儲器中是順序存放的。所以,一般情況下下一條要執行的指令的地址可通過將現行地址加1形成,微操作命令“1”就用于這個目的。如果執行的是轉移指令,則下一條要執行的指令的地址是要轉移到的地址。該地址就在本轉移指令的地址碼字段,將其直接送往指令計數器。
微程序控制器的提出是因為組合邏輯設計存在不便于設計、不靈活、不易修改和擴充等缺點。
微程序
微程序控制(簡稱微碼控制)的基本思路是:用微指令產生微操作命令,用若干條微指令組成一段微程序實現一條機器指令的功能(為了加以區別,將前面所講的指令稱為機器指令)。設機器指令M執行時需要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需要發出如下命令:階段一發送K1、K8命令,階段二發送K0、K2、K3、K4命令,階段三發送K9命令。當將一條微指令送到微指令寄存器時,微指令寄存器的K1和K8為1,即發出K1和K8命令,該微指令指出下一條微指令地址為00101,從中取出第二條微指令,送到微指令寄存器時將發出K0、K2、K3、K4命令,接下來是取第三條微指令,發K9命令。
ILC-VPB德國REXROTH控制器基本功能:
數據緩沖:由于I/O設備的速率較低而CPU和內存的速率卻很高,故在控制器中必須設置一緩沖器。在輸出時,用此緩沖器暫存由主機高速傳來的數據,然后才以I/O設備所具有的速率將緩沖器中的數據傳送給I/O設備;在輸入時,緩沖器則用于暫存從I/O設備送來的數據,待接收到一批數據后,再將緩沖器中的數據高速地傳送給主機。
差錯控制:設備控制器還兼管對由I/O設備傳送來的數據進行差錯檢測。若發現傳送中出現了錯誤,通常是將差錯檢測碼置位,并向 CPU報告,于是CPU將本次傳送來的數據作廢,并重新進行一次傳送。這樣便可保證數據輸入的正確性。
數據交換:這是指實現CPU與控制器之間、控制器與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。對于前者,是通過數據總線,由CPU并行地把數據寫入控制器,或從控制器中并行地讀出數據;對于后者,是設備將數據輸入到控制器,或從控制器傳送給設備。為此,在控制器中須設置數據寄存器。
狀態說明:標識和報告設備的狀態控制器應記下設備的狀態供CPU了解。例如,僅當該設備處于發送就緒狀態時,CPU才能啟動控制器從設備中讀出數據。為此,在控制器中應設置一狀態寄存器,用其中的每一位來反映設備的某一種狀態。當CPU將該寄存器的內容讀入后,便可了解該設備的狀態。
接收和識別命令:CPU可以向控制器發送多種不同的命令,設備控制器應能接收并識別這些命令。為此,在控制器中應具有相應的控制寄存器,用來存放接收的命令和參數,并對所接收的命令進行譯碼。例如,磁盤控制器可以接收CPU發來的Read、Write、Format等15條不同的命令,而且有些命令還帶有參數;相應地,在磁盤控制器中有多個寄存器和命令譯碼器等。
地址識別:就像內存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地址一樣,系統中的每一個設備也都有一個地址,而設備控制器又必須能夠識別它所控制的每個設備的地址。此外,為使CPU能向(或從)寄存器中寫入(或讀出)數據,這些寄存器都應具有的地址。
東莞市廣聯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專業供應進口電磁閥、氣缸、泵、傳感器、繼電器、開關、離合器、過濾器、濾芯、流量計、液位計、編碼器、伺服閥等產品。德國美國有公司,廠家一手貨源,詳請致電。